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多地开始探索将存量房改为保障房,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合理定价成为一大挑战。本文分析各地在这方面的探索与进展,并提出相关建议,确保政策有效实施。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很多城市开始尝试把存量房改成保障房,用这种方式来更好地利用现有住房资源,缓解住房紧张的局面。不过,具体实施过程中,保障房的定价问题成了一个难题。自4月政治局会议提出要解决存量房问题后,很多城市马上行动起来,积极尝试这种方法。到5月为止,已经有22个城市发布了相关公告,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些一线城市,还有杭州、苏州、南京等二线城市。
在定价方面,多数城市采取了“重置成本定价”的方法。这种方法相对公平透明,是以同地段保障房的土地和建造成本为基础,再加上不超过5%的利润设定上限。具体来说,重置成本定价包括三部分:土地成本、建造成本和利润上限。土地成本是根据同地段的市场价格计算的,建造成本包括材料费、人工费、管理费等各项建筑成本,而利润上限通常设定为不超过5%。这种定价方法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房屋的真实价值,避免定价过高或过低带来的问题。不过,在土地和建筑成本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如何准确计算成本仍然是一个挑战。
除了“商改住”外,各地还推出了很多其他去库存的措施,比如房地产以旧换新、调降首付和贷款利率以及优化供地结构等。这些措施相互配合,旨在多方面缓解房市压力。比如,房地产以旧换新,通过鼓励居民将旧房换成新房,不仅能推进旧房市场的流通,还能促进新房市场的发展。有些城市还通过降低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减轻购房者的经济负担,激发购房需求。
从政策的推出到实际的执行,虽然很多城市都在积极响应,但推进的速度却并不如人意。比如,杭州临安区从5月发布公告到现在,还在评估阶段,这一方面说明政策细则不够明确,很多城市尚未明确具体的收购体量和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资金来源问题。目前,很多城市依赖国资平台自筹资金,但资金缺口较大,未来需要探索更多的融资渠道,比如发行市政债券、引入社会资本等。此外,根据十四五计划,到2024年下半年到2025年,保障房的最大收购空间预计为1.6亿平方米。要实现这一目标,各地需要尽快完善政策细则,明确具体的收购体量和资金来源,同时探索更多元的融资渠道,提升政策执行的速度和效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一重要政策顺利实施,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稳定的住房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