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幼儿园改造成养老院。金华一所老牌幼儿园改成了社区养老院,这背后是生育率下降与老龄化的双重挑战。“幼转老”已成为多地探索的新方向,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生活质量的创新之举。

56岁的退休幼儿园园长庄艳芳,没想到从前教小朋友唱儿歌,现在带老人们唱红歌。她所在的北苑第一幼儿园,是浙江金华一家有25年历史的老牌幼儿园,去年改成了“社区养老院”。听上去有点魔幻,但仔细想想又很合理——生育率逐年下降,幼儿园招生困难;同时,社会逐渐老龄化,养老需求越来越大。除了金华,深圳、太原、济南等地也在探索“幼转老”和“老幼共托”的模式。
老龄化社会正在逼近,大家都关注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目标。关心老年人的问题,其实也是在关心未来的自己。在这一背景下,“幼转老”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类探索不仅在金华,北京、深圳、太原、济南等地也有类似尝试,说明关心老人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幼转老”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是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导致很多幼儿园,尤其是私立幼儿园,难以招到足够的学生。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生婴儿数量约为965万,而2023年则减少到902万,2013年则有1640万人,出生率持续下滑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老龄化现象日益明显,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97亿,占总人口的21.1%。在这种现实下,“幼转老”成为解决“一老一小”问题的可行探索。
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相关部门一直在行动。今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多渠道增加养老托育服务供给,支持依法依规利用空置场地新建、改扩建养老托育机构,推动降低运营成本。“幼转老”的做法,正是对这一文件精神的积极践行。
从生育率下降到老龄化的双重挑战,社会各方都在寻找解决方案。“幼转老”作为一种创新探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幼儿园招生难和养老需求大的矛盾。利用现有的闲置资源,不仅节省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还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供养老服务。这不仅是一种灵活应对社会变化的策略,更是对老年人群体的一种尊重和关怀。未来,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幼转老”模式或将在更多地方推广,成为一种常态。毕竟,解决养老问题,不仅是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是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创新和探索,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早日实现,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