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6月,对于两类学生而言,是人生的分界时点。结束高考的学子将踏进大学校门,高校毕业生的饭碗争夺大战则正在上演。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比上一年的727万人增加了22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难”、“择业难”再次作为舆论焦点被推至风口浪尖。
摆正心态就能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
“史上难就业季”是个伪命题
“浙江省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位居前列,这得益于浙江不错的经济形势。”王忠华表示,虽然就业难没有传说中那么难,但难点还是有的。比如,现在的毕业生均为“90后”,“90后”的一大特质就是随性,往往不愿屈就不满意的工作岗位,干得不顺心也可能随时走人。
“我们每年的压力都不小。”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就业指导办公室副主任周笑平表示,“就业难”的难点不在于能否找到工作,而是在于能否找到满意又适合的工作,也就是常说的“人职匹配”的问题。
在针对浙江省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的原因”调查中,毕业生呼声高的三个难点分别是“期望值与现实之间落差太大”、“大学所学知识无法满足实际工作所需”、“对职场和职业信息了解不充分”。
小金就是理想与现实有落差的一员。他学的是光信息科技与技术专业,今年春节后在人才市场好一番寻寻觅觅,才在文一西路一家规模不大的企业就职,3个月实习期,2500元一个月。眼看着马上就要转正了,小金却决定辞职,“感觉这家企业管理比较混乱,工资也不高,干着没意思”。
“求职者的期望与企业的期望‘断层’,这是一直存在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并且这类矛盾近年来有突显的趋势。”祝国群表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90后”群体登上就业舞台。作为独生子女一代,“90后”比较受父母宠爱,对自己的期望值也比较高,对很多基础性岗位看不上眼,于是出现“工作很多却难找”的现状,而其父母基于心痛孩子也不会强求其“赶紧找工作”。
据了解,为了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提早适应社会,各高校纷纷提前介入为在校生提供职业规划及指导。比如,浙江工商大学将职业生涯规划、入职培训等课程设置为学生的必修课,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推出职业规划大赛。有的学校甚至从大一起就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对此,祝国群表示,高校提前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事,但如何让职业规划实际落地又是个大问题,要缓解“就业难”还得从打开学生“心结”入手。“如果能摆正心态,愿意从基础岗位做起,相信毕业生们还是能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
之所以会冒出“史上难就业季”一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的走高相挂钩。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2015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699万、727万、749万,年年创新高,于是“史上难”、“史上更难”的封号在多年内被反复使用。
年年喊难,但事实上毕业生就业形势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可怕。6月10日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出炉。《报告》数据显示,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2.1%)比2013届(91.4%)略有上升,比2012届(90.9%)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6%,比2013届、2012届(分别为91.8%、91.5%)均有所上升(分别上升0.8、1.1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比2013届(90.9%)略有上升,比2012届(90.4%)上升1.1个百分点。“近三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呈现稳定趋势,并且略有提升。”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周凌波表示。
“以‘史上难’、‘史上更难’来形容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有失偏颇。”浙江工商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副处长王忠华表示,就业形势好坏与两个因素息息相关,一个是求职人数,另一个是社会提供的岗位数,而岗位数的多少又与国家经济走势密切相关。虽然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较往年有所增长,但放大到范围属于“微涨”,同时经济下行压力逐渐趋缓,尤其是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浙江,“稳定”将成为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常态。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2015年杭州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2.9万、12.2万、12.6万。虽然相比去年,今年毕业生人数增加了4000人,但与2013年相比,出现了小幅回落。“杭州高校近年来的毕业生数量还是相对稳定的。”杭州市人才服务局毕业生就业服务处处长祝国群表示。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