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推进。杭州、深圳等城市积极探索多渠道筹集、以需定建等模式,提升住房供给和管理水平。通过地铁上盖、非居改造等创新方式,各地保障性住房项目逐步落地,惠及更多居民。

现在,各地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比如,杭州和深圳就积极采取多种方式来增加保障房的供给。住建部门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已建设筹集了112.8万套保障房,占年度计划的66.2%。业内人士指出,未来保障房建设仍需加强政策引导、推动资金平衡、强化后端管理。
在杭州,走进拱墅区的一个保障性住房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这个项目计划到2027年下半年竣工,包括12栋17层高的住宅楼和沿街2层裙房,共1120户。为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杭州采用了地铁上盖等方式来拓宽房源渠道。今年5月,杭州市住保房管部门出台了一项新通知,鼓励通过综合开发利用地铁TOD上盖物业和公交场站等多种渠道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预计到2026年,杭州将建设13个地铁TOD复合保障性租赁项目,提供1.5万套住房。
深圳在这方面起步更早,已经利用地铁车辆段上盖项目建成了2.3万套保障房,还有1.9万套正在建设中。这些项目极大地提升了保障房的供应量,覆盖了更多的居民。比如,深圳的龙海家园公租房项目就定向配租给公交司机和环卫工人,极大改善了他们的居住条件。
保障性住房是一个关乎民生的大问题,各地积极推进这一工作的努力值得肯定。在政策引导、资金平衡和后端管理方面,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还需继续努力,确保这一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就实际操作来看,各地在土地利用、房源筹集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比如,杭州的地铁上盖项目和深圳的非居改造项目都极具创新性,既解决了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又快速增加了保障房的供给。同时,以需定建、存量改造等模式也在逐步推广,这无疑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长远来看,保障性住房不仅仅是解决住房问题,更是提升城市整体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因此,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合作与协调,推动政策、资金、管理形成合力,让更多的居民享受到这项民生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