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浙江一幼儿园改造成养老院。浙江金华的一家老牌幼儿园,通过“幼转老”的方式成功转型为社区养老院。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幼儿园招生难的问题,还为老龄化社区提供了更专业的养老服务,探索出“一老一幼”问题的全新解法。

56岁的退休幼儿园园长庄艳芳怎么也没想到,以前教孩子们唱儿歌,现在带着老人们唱红歌。她所在的北苑第一幼儿园,是浙江金华一家有着25年历史的幼儿园,去年正式改造成了“社区养老院”。这听起来有点奇怪,但仔细想想又很合理——随着生育率逐年下降,幼儿园招生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社会老龄化加剧,居民对养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最近,国务院出台了一些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增加养老托育服务供给,并支持利用空置场地新建或改扩建养老托育机构,从而降低运营成本。
不仅是金华,深圳、太原、济南等地也有类似的“幼转老”“老幼共托”的实践。在少子化和老龄化的交汇点上,幼儿园改造成养老院,确实是一种有意义的创新,可能是解决“一老一幼”问题的新方法。
北苑第一幼儿园位于金华市婺城区的北苑小区,这个小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房龄老旧,但环境非常优美,周边设施齐全。幼儿园占地约4亩,直到去年改造前运营了25年,曾是远近闻名的老牌幼儿园。不过,近年来,由于出生率下降和公办幼儿园的竞争,招生变得越来越困难。2023年,北苑小区被列为金华“未来社区”的试点改造单位,庄艳芳决定将幼儿园转型为养老院,因为这里的老年人多但缺乏专业的养老机构。改造后的养老院被命名为“润年之家”,设施和服务都进行了升级,使老年人感到舒适和方便。
庄艳芳的转型之路不仅展示了幼儿园如何应对招生难题,也提供了一种解决老龄化社区养老需求的新思路。这种创新的“幼转老”模式,不仅通过利用现有资源,缓解了幼儿园和养老院的运营压力,还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这一转型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室改为卧室,而是进行了全面的适老化改造,安装了无障碍设施、电梯和监控系统,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此外,养老院内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老人们在这里不仅有了生活保障,还能享受到精神上的满足。
“幼转老”的实践在全国范围内都有迹可循,特别是在深圳、太原等地,这一模式已经开始试点。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通过整合医、学、护、食等高频次需求场景,让老人与孩子在互动中各取所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不仅能帮助老人减轻孤独感,还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老人的丰富阅历也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总的来说,社区养老院的转型与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庄艳芳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展示了如何在少子化和老龄化的背景下,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之路。未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社区养老院将成为一条新的赛道,值得更多的人关注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