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许多城市开始尝试将
商用房改为保障房,但实际操作中如何定价成了难题。无论是大城市还是
二线城市,都面临着资金和政策执行方面的挑战。未来需要探索更多的融资渠道和优化政策细则,才能更好地解决住房问题。

最近,国家政策引导下,许多城市开始试行“商改住”政策,也就是把现有的商用房转为保障房,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的住房资源,缓解住房难题。但是,保障房的定价成为了一个大难题。从4月份的政治局会议提出要解决存量房问题以来,很多城市迅速响应,现在已经有22个城市发布了相关公告,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些一线城市,也有杭州、苏州、南京这样的二线城市。然而,许多公告并没有明确具体的收购规模和资金来源,使得实际操作充满不确定性。
在定价方面,大多数城市选择了“重置成本定价”的方式,这种方法比较公平透明,能够较好地反映房屋的真实价值。重置成本包括土地成本、建造成本和不超过5%的利润。土地成本按照同地段的市场价格计算,建造成本则涵盖材料费、人工费和管理费等。虽然这种定价方式相对公平,但在实际执行中面临不少挑战,尤其是土地和建筑成本波动较大时,如何准确计算成本成为一大难题。
除了“商改住”,各地还采取了其他去库存的措施,例如房地产以旧换新、降低首付和贷款利率、优化供地结构等。房地产以旧换新可以加快旧房市场的流通,推动新房市场的发展,但对老旧小区的改造和居民换房的意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降低首付和贷款利率可以减轻购房者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对首次购房者和改善型购房者来说,这是一个利好政策。优化供地结构则需要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的紧密合作,通过合理调整土地供应,增加保障性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的供给,以平衡市场的供求关系。
政策形式虽然多样,但各地的执行进度却差距明显。例如,杭州临安区从5月份发布公告以来,一直处于评估阶段。推进速度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政策细则不明确,很多城市尚未明确具体的收购规模和资金来源,导致执行层面存在困难;二是资金来源问题,目前很多城市依赖国资平台自筹资金,但资金缺口较大。未来需要探索更多的融资渠道,比如发行市政债券、引入社会资本等。根据“十四五”计划,2024年下半年到2025年,保障房的最大收购空间预计为1.6亿平方米。要达到这个目标,各地需要尽快明确具体的收购规模和资金来源,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提升政策执行的速度和效率。
总的来说,收购存量房用于保障房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其顺利实施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合理的定价机制、多样化的去库存措施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才能真正解决存量房问题,为居民提供更加稳定的住房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