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脚下,溪水潺潺的青芝坞,早已是杭州小清新的代表,文艺青年的聚集地,而原先一路之隔的兰家湾,直到2014年仍是西湖景区边的一块“烂疮疤”。

  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整治,终于在上个月底,兰家湾以“温婉内敛、精致秀雅”的形象全新开街,融入了整片青芝坞休闲慢生活特色街区之中。

  这两年,对于兰家湾,是一场华丽的蝶变,对于生活在兰家湾的村民而言,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Part1

  前生

  住兰家湾17号的戚大伯,今年83岁,现在的养老日子过得自在。近日,记者上门叨扰时,他正和一帮老邻居在自家的茶叶店喝茶看报唠嗑。

  1958年,彼时还年轻的戚大伯跟着家人搬来兰家湾,自此扎了根。 

  他回忆那时候的兰家湾,“就是一处荒山,住在这一带的只有六七户人家,大家都是用草棚泥墙搭的房子,我们家的房子也是自己搭的,需要几间搭几间。附近别说正经的路,都是石子和泥泞,走路还湿脚。”

  直到70年代以后,这一带住户才相继将泥墙改建成了砖瓦墙。

  说到这里,戚大伯兴致颇高,特地找出了自己珍藏的两块还印有砖厂标识的老砖来给大家看。“喏,玉泉砖瓦,现在哪里还能找得到,这可是当年我们自己造出来的。”

  原来,在70年代时期,兰家湾边上开起了砖瓦厂,家家户户在农闲时都去厂里干活,算作是副业了。造砖需要土,彼时还是片田地的黄龙体育中心,就能挖到适合造砖的土,大家一窝蜂地去那儿挖,家家户户也从此住上了砖瓦房。但好景不长,戚大伯的回忆里,砖瓦厂并未开多久,就被禁止再挖土了,没了土,砖瓦厂也只能关了。不过,戚大伯和这一带的村民原本就是茶农,仍然以种茶作为主业。

  到了2000年前后,戚大伯说,“那会儿城市发展开始加速,来杭州打工的人多,兰家湾一带吸引来了很多外地务工人员。那时候,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每个月能收300元左右的租金,我们家也跟着潮流做起了房东,租出去三间房。”

  (旧貌,资料照片)

  由于农民房私搭乱建严重,环境破败,道路狭窄,有些小弄堂连三轮车都进不去。于是,直到2013年兰家湾启动改造以前,戚大伯家那三间出租房,月租仍只收500元。相当于经过了十多年,租金只涨了200元。

  Part2

  蝶变

  事实上,一路之隔的青芝坞从2010年3月启动整治后,已在2012年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位于杭州西湖区的玉泉村包括青芝坞、兰家湾两大区块。

  但凡说起“青芝坞”,不少人都知道,植物园旁的青芝坞改造后成了杭州腔调十足的慢生活街区,杭州小清新的代表,文艺青年们的聚集地。民宿基本住满,各种特色餐馆需要排队,主干道上来来往往的游客络绎不绝。而一路之隔的兰家湾却还是西湖景区边脏、乱、差的城中村

  于是,2013年4月,兰家湾整治工程启动。

  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整治,到今年10月底正式开街时,兰家湾曾经破旧杂乱的63户农舍已改造成为白墙黛瓦、溪水潺潺的杭派新农居。道路两边,一幢幢农家小楼,绿树掩映,花草缠绕。当然,身价也今时不同往日。

  
(兰家湾3号旧貌)

  
(兰家湾3号新貌)

  如今,戚大伯的儿女们早已各自成家搬了出去,自己和老伴将自家兰家湾改造后的整栋屋子留下一小部分空间,用作起居室以及经营茶叶铺,其余部分都租给商家开起了民宿,一年就能收45万元的租金。和他一样在改造后仍住在兰家湾的老邻居不少,戚大伯说,有12户,环境好了,都打算就在这里养老。

  不过,想在这里租到店面也着实不易,比邻浙大玉泉校区、杭州植物园,且开门见水、推窗见景,这样的环境引得投资客纷至沓来并不稀奇。

  一位在兰家湾经营日料店的冯老板聊到这里,笑了:“靠抢。去年这里启动拆除围墙刚刚围起来,我们就追过来谈租店面了,很多人想租都晚了一步。”这位冯老板之所以眼明手快,实则因为他在青芝坞早已有了跟朋友合开的民宿,早在2013年得知兰家湾要改造时,冯老板和朋友已经盯上了这块“”。

  据记者了解,兰家湾63户农居除小部分居民和戚大伯一样留了一两间房自住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对外整租。其中用于经营民宿就超过半数,还有餐饮、户外用品、花艺等等,而大部分店家已经在上个月相继正式营业,并与青芝坞慢生活街区打通融合,俨然已有杭州市内的“世外桃源”之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