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七堡的市集:因水而活 兴旺半世纪后繁华落幕

杭州日报  2015-03-22 08:04

[摘要] 七堡,大家恐怕都晓得,是老底子杭州城市周边郊区的一个农村集市。不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经济恢复时期,这个钱塘江边的沿江小镇,却显得异常兴旺和热闹。七堡,也是市郊少数几个有名气的老街市之一。

七堡“小上海”:因水而活

七堡,大家恐怕都晓得,是老底子杭州城市周边郊区的一个农村集市。不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经济恢复时期,这个钱塘江边的沿江小镇,却显得异常兴旺和热闹。七堡,也是市郊少数几个有名气的老街市之一。

其实七堡老街的历史年限并不算长,它的发端靠的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修筑钱塘江塘的史料中了解个大概。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前后,钱塘江潮患频频,旧有塘塌损严重,难以御潮。浙江巡抚李卫奉命修塘御潮,他先从海宁龟山南麓到仁和县李家村(今九堡宣家埠)一带筑起一条长约14000余丈的土备塘,以阻挡潮水内淹。然后逐年修复临水旧塘和砌筑新塘,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修筑了一条2120丈的鱼鳞石塘。接下来,石塘以西又修起了柴塘。何谓柴塘,就是用柴梱扎成柴笼、竹笼及石块垛成柴垛,挡住潮水冲刷,然后在柴垛内侧砌筑石坎堤塘,这是钱塘江堤塘修筑中特有的工艺,不少沿江百姓的祖辈当年曾参与过修筑。而石塘与柴塘的联结点,就是后来的七堡。

石塘与柴塘连成一体之后,将土备塘外围广阔的沙地滩凃统统围在了石塘以内,随着江道稳定,大片大片的滩凃逐渐淤涨成陆,而变为肥厚的沙地。自打钱塘江边有了这片沙地,吸引了多少沿岸百姓的眼光。

老话说:“若要发,沿江踏”,尤其是江南岸因遭遇坍江之灾而失去家园的穷苦百姓,陆续来此落脚,荒僻的沙地也就慢慢人聚烟生,这个过程恐怕应该作为七堡成市的初阶段。

人烟一多,村落渐成。但七堡能列肆成市,还是靠钱塘江盘活的。

旧时陆上交通落后,惟水运发达,偌大的钱塘江水道上,樯帆飘摇,船只往来;上江的山货,下江的客商,大多依赖于船运。于是泊船靠埠成了船家的头等大事。七堡一带江岸水道稳当,水流平缓、沙滩细软,成了船家的靠埠停船之处。不管是大一点的两道桅还是小的単道桅,船老大只要望见七堡将近,就会吆喝一声:“嗬欧,大篷放落!”船工松开手中篷索,刷的一声,落下风篷(帆),只剩下一根光溜溜的桅杆,船速立马慢了不少,老大顺势扳转舵柄,往岸边靠拢过来。船工撑住竹篙,抛下铁锚,这船就算靠埠了。

时日一长,七堡渡口逐渐形成。

1932年,从乌龙庙经七堡至乔司的公路正式开通,这条沪杭公路,东接海宁、平湖,直通上海,在七堡穿街而过,为这个小镇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商机。七堡占了水陆交通的便利,各路商家看中了它的商业潜力,纷纷来此淘金,开店立业,一时间小小的七堡变成了繁华的集市,被人戏称为“水陆码头小上海”。

 

七堡棉麻:市面兴旺

盐商、木客纷纷来到七堡。

民国时期,七堡是杭州盐业的重要集散地。八十多岁的张关泉老人年轻时挑过盐,他说老底子七堡的盐生意做得蛮大,江边有专门的盐码头,从余姚、慈溪来的盐船每天来卸货,商户挑夫进进出出,把盐转运到杭嘉湖一带。因为这是官盐买卖,外面有盐兵站岗,管得蛮严。盐兵就是盐务警察,驻在七堡大王庙,他们除了监管官盐交易,还要缉査私盐贩卖。当年沿江很多穷苦百姓为生计偷偷挑过“私盐”,所谓“螺蛳门外盐担儿”,当年多少人家在靠这副盐担儿吃饭哦。

老底子从闸口下来的江面上,一年到头漂满了木排,全是从上江的休宁、徽州、淳安山区放下来的上好杉木。木排远放到七堡,所以木材成了七堡的一大产业,外地口音的“山客”成了旅馆里的常客。

“柴多火旺,店多拢市”,人流聚散,客商进出,带活了其他行业。茶店酒馆,客栈赌场,箍桶打铁,豆腐店剃头店,据说当年不少城里人还专门到七堡钱太潮南货店里来买醉瓜鲞呢。小小七堡,还真有点百业兴旺的样子。

不过,再闹猛的集市,要想持续兴旺,终究要取决于周边百姓经济的发展和农桑物产的繁荣,如此才能“拉动内需”。七堡地区当年的物产,大致上可分为:络麻、棉花、蚕桑、药材、蔬菜地货等,及鸡、鸭、猪、羊、水产。尤以络麻,棉衣、蚕桑为。

时间倒退六十年,从三堡、彭埠开始一路往东,直至乔司、临平、海宁的农村,大量旱地都栽种络麻,一眼望去全是绿茵茵的络麻。

络麻皮是轻纺工业的重要原料,用于制作麻纺制品和造纸。剥去麻皮,白白的麻秆则是农家的优质柴火。络麻主干长三米左右,分“圆果种”和“长果种”,每年四月中旬下种,十月初收剥,生长期在半年左右。

剥络麻是一项很费力气的农活,要经过拔、挟、剥,晒等工序,而且要抢时间晒干收进,这是麻农辛苦的时候,一天起码要吃四顿饭。七堡一带沙地属于夜潮地,疏松透气,有利于络麻生长,所以亩产量均能达到六百余斤。每到收麻季节,自有厂商来七堡设点收购。

卖络麻是农家的一笔主要收入。只要钞票进账,心里踏实,到市面上去荡荡,脚步松了木佬佬。上世纪五十年代,棉花、络麻实行统一收购,供销社成立了“棉麻收购站”。收购站设在老街东侧的公路边,建起了仓库,质量、规格、价格都有了标准。

六十年代,笔者在生产队里劳动,和大家一起去投售过络麻:一车络麻拉到收购站,打开筒头往地坪上一摊,尺寸一量,色泽一比,一切都明明白白。红票是一等,绿票二等,黄票三等,自家的货物属于几等,对号入座,真是煞煞清爽。

络麻生产又衍生出农家的一项副业——织麻布,其实就是进行二度加工,从中赚取加工费。

在集体经济年代,有很长一段时期推行“精洗麻”,把新鲜剥出来的络麻皮浸到池塘或河港里,发酵腐烂,洗去腐质,麻皮成为精细纤维,老百姓称之为“洗麻精”。现在看,这虽提高了络麻的附加值,却污染水质,影响环境,有点得不偿失。

七堡地区的棉花生产大多在东南角的八堡、九堡、四格桥等村坊。这里土质疏松、光照充足,适宜棉花种植。正常年景一亩地能收一百五六十斤。收购站将收上来的棉花轧成皮棉打包,据说因为纤维长、质地白,直发上海外销。

另外,蚕桑也是传统农业,备塘路外侧一带农户,大多栽桑养蚕,差不多人家总要养一季头蚕和一季二蚕。每到采茧子的季节,七堡茧站门口歇满了一担担白团团的茧子,等着收购过秤。

桑地空间大,正好用来套种药材,白芷、地黄、元参是常见的品种。自打公路开通之后,七堡开起“地货行”,收购韭莱、毛豆、边笋、芋艿等蔬菜地货,做成“地货件头”发往上海、苏州等地,这无疑也为农户增加了一条财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才使七堡的集市和贸易能如此鲜龙活跳。即使到了计划经济年代,七堡的市面照样十分兴旺。

 

七堡老街:繁华渐远

有如钱塘江的潮水,有涨也有落,上世纪八十年代,兴旺半个世纪的七堡老街开始衰落。

改建后的新杭海路,绕开了七堡老街,使这个老集镇一下子显得有点孤零零。人们的关注点开始向新杭海路两侧转移,商家开始谋划在宽敞的新址上如何重新布局,变化快得让人有点措手不及。

住在老粮站对面的阿福师傅眼看着钱塘江上的班船停航了,老牌的供销社越开越小后关门了,农民不种地了,老街市面一天不如一天地冷清了。你再看看那边,阿福师傅用手指指新的集市——农贸市场、超市、银行、手机店,多少兴旺……

如今的七堡老街,早已失去了往昔的喧嚣。原先以草舍及平房为主的店家商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都改弦更张,改成了住家房子。因为是各归各建,没有统一的标准,显得参差不齐,有点杂乱。倒是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外墙砖,在太阳下反射出的亮光,给老街留下几许色彩,似乎在告人们当年的景象。

中午时分,我们顺着老底子“地货行”所在的西街前行,然后右拐到七堡直街,再左转进入南街,这条南街原先叫“横街”,出了横街南口,跨上塘就是钱塘江。塘脚下一条丁字坝直插江中,坝脚的盘头即是早先的“渡口埠头”,七堡的命脉所在。从西街走到南街不过三里光景,二十足夠了。可我们一圈荡下来,几乎没碰到什么路人,也看不到店面。即使在繁盛年头人挤人挨的“三角道地”和“洋桥头”,也照样乏人光顾,全然没有了当年的气场。只有几位倚门而坐孵太阳的老人,倒是一副安然自得、与世无争的神态,端着茶杯,谈着闲天,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七堡老街曾经的喧闹与繁华,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远了。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杭州特价房官微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价房大平台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