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月10日,杭州市政府的官网上悄然挂出了《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29条”新政)。
新年以来,杭州的楼市成交数字并不好看。国家三番五次出台的政策让人观望情绪渐浓的同时,杭州地方的政策迟迟按兵不动也是使得本地楼市变得格外扑朔迷离。但是,1月10日,杭州市政府的官网上悄然挂出了《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29条”新政)。
可以说,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托市政策”,也是一个没有超出人们意料的政策。在实体经济尚未完全回暖之时,地方政府依然难以遏制维护房价高位运行的内在冲动。而以这种以小搏大的方式来将购房者的钱和银行的贷款全部卷入到房地产行业,从而间接转化为地方财政收入,不过是他们长袖善舞的手段之一。一位资深的房地产人士甚至直接用“鱼钩上的蚯蚓”来形容新政中对于购房者的1.3%补贴,以小蚯蚓来钓大鱼,此喻可谓形象而精妙。
只提鼓励,不提抑制
不妨先来回顾一下近一个月来,中央对房地产政策的变化过程。
相关新闻:详解杭州18条房产新政 2010年政策调控新看点 新政原文
一位岁前年末的市场,中央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经历了三次微妙的转变,从12月7日的“继续支持合理需求”的中性偏好到12月9日的“仰制投资投机需求”的中性再到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遏制”的中性偏空,短短一周之内,政策导向三次发生变化。与之伴生的是市场观望情绪的逐渐浓厚,市场走向也变得扑朔迷离。而随着以12月31日为最后期限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取消,杭州楼市的交易量快速下降,甚至作为楼市降温的典型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1月10日,国务院对外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的新文件,将2009年底的“国四条”细化成了五大类11个小条,再度强调了二套房贷首付四成,加强经适房、保障房供应等意见。2010年中央对新年房地产政策的最终定调,没有“遏制”,只有“近期部分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要按照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增加有效供给、完善相关政策的原则”。
和旧的“24条”相比,“29条”新政在若干问题方面避重就轻,长袖善舞,彰显了地方政府的政治智慧。“29条”新政不仅定调与中央完全一致,出台时间十分“巧合”地与“国11条”在同一天颁布,而且与中央的精神出奇地一致,这本身也非常值得玩味。
从内容上看,杭州的“29条”新政中,对于自住型和改善性置业的倾向性和鼓励态度已然十分明显。不仅对于购房者有1.3%的购房补贴,而且扩大了公积金贷款的范围,购房入户的门槛也并未随着房价的飙升而有所提高。
从新政的种种条款来看,这符合“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费”的中央调控原则,但是对于调控原则中的下半句“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并没有明显的抑制动机。只是应景地将购房补贴惠及人群从所有购买普通商品房的人群缩小到自住和改善型人群。
“29”条新政中,针对目前高房价主要推手的的投机性购房者,我们并未看到更为苛刻的针对性细则。
鼓励购房者,更惠及开发商
不仅对于投机性购房需求没有实质性的抑制条款,“29条”新政对于开发商的保护意图也十分明显。
从购房者角度来说,此次地方新政对于自主和改善性需求的倾向性也十分明显。新政明确了政策优惠向这部分夹心层倾向的方向,是杭州市政府在新政中表现出的的政治特点。一位资深的业内人士表示“提前于中央政策对处于市场和政策间的夹心人群的住房需求予以政策倾斜和优惠补贴,不仅仅于对维稳一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有好处,还区别开了与投资、投机性需求的差异,更是杭州市政府关心民生问题、真正执政为民的政治智慧。”
但是,光鲜华丽的外表掩盖不了实质性的硬伤。
回顾救市的24条新政,其不遗余力地对于开发商进行各项优惠和补贴,在土地出让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幅的优惠。“29条”新政中对开发商的优惠政策同样诱人:除了惮于国家明确出台的“土地首付款不得低于50%”而删掉“土地款首付比例10%”的条款外,包括企业征税、抵押登记、银行贷款、房屋物业维修基金、兼并重组、发展使用新材料等在内的各项扶持政策一如既往。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开发商曾对记者表示,经过这一年的暴涨,各家开发商都已经储备好了足够的粮食,根本就“不差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杭州市政府依然出台这样对于开发商的普惠政策,不知用意何在。
“寅吃辰粮”的地方政府托市冲动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同一天,2009年初烧起打折把火的下沙某楼盘,又开始了9折的促销,1.3%的补贴和开发商的让利空间相比,显然是微不足道。
一位搜房网的网友表示:“这样的优惠么,开发商随便打个折都有了。”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更是以“鱼钩上的蚯蚓”来形容这样的优惠力度。
2009年,杭州“一不小心”拿了个并不光彩的。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09年杭州、上海、北京三城市夺得去年土地出让收入的前三名。其中,杭州全年土地收入1200亿元,上海收入992.63亿元,北京收入922.7亿元,总收入高达3115亿元,比起2008年的收入1146亿元,涨幅高达171.81%。
与之相对应的,是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成为杭州市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据中指研究院公开数据,去年杭州卖地收入达1200亿元。而来自杭州市财政局的官方网站数据显示,“据国家金库杭州市中心支库金库报表统计,2009年我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019.43亿元,完成汇总预算的103%,同比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20.79亿元,完成汇总预算的105.2%,同比增长14.4%。”按照这样的数据,杭州2009年全年的卖地收入高达地方财政收入的2.3倍。
横向对比“榜眼”上海市。上海市财政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市地域内创造的财政收入总量达到776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2540.3亿元。而上海全年的卖地收入是992.63亿元,是地方财政收入的0.39倍。
再看第三名的北京,北京市财政局公布的全年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026.8亿元。北京市全年卖地收入的922.7亿元,不到地方财政收入的0.46倍。
一个纵向的对比数据显示,上海市2009年卖地收入,是2008年400亿土地财政收入的2.48倍;北京的数据同比2008年的503亿元,增幅也达到了83.44%。可以说,这三个城市都是2009年土地市场疯狂的代表,也是地方经济房产化、财政土地化的代表,但是杭州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这两个代表性的一线城市。
在经济危机影响尚未完全过去,在实体经济回暖还处于关键之时,在4万亿“铁公基”投资还刚刚进入攻坚,在地方财政高额举债依靠土地财政发展的今天,即使是面对确实高的离谱的房地产价格,地方政府依然难以“遏制”自身维护房价高位运行的冲动。
在中国这样的一个政策市特殊国情下,“寅吃卯粮”的情形已然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但是现在似乎已经达到了“寅吃辰粮”的地步。不仅作为我们这个国家中流砥柱的60后70后已经为房所累,连80后也成为了被高房价压垮的一代。
中国为政最甚者莫过于与民争利。当太多的未来被透支,某些当局者卸任时为城市留下了光辉的政绩丰碑,但是谁来为政绩丰碑后的巨大窟窿买单?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要如何面对未来?这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又在何方?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